大会报告嘉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

赵沁平院士做为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一位开拓者,多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可支持异地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的支撑环境;主持研制了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和我国第一个实时三维图形平台;基于上述成果组织开发了若干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

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培养博士70余名,硕士百余名。

报告内容

报告题目:从虚拟现实1.0到虚拟现实2.0

高性能计算、计算机图形学、自然人机交互等技术结合集成,产生了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想性(Imagination)“3I”特征的虚拟现实1.0。在虚拟现实1.0中,虚拟对象/环境与对应的真实环境/对象是相互独立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是分离的。
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的应用对虚拟现实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创新需求,从而推动虚拟现实进入2.0阶段。在这一阶段,只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的虚拟现实1.0难以胜任,必须创新发展为具有“5IE”特征,即在原来3I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化(Intelligentize)、互通性(Interconnection)和演变性(evolutionary)。
智能化包括虚拟环境中智能对象及其智能行为建模、人机交互智能化与智能体化身的交互,以及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互通性则是虚拟对象/环境和对应的真实对象/环境的多模态数据互通。演变性是虚拟对象模型随着物理对象的形态和状态变化,实时或及时地进行同变,以及生命体和时变体模型可依据相应规律自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