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论坛

基本信息

论坛名称:生成式人工智能论坛(视觉大数据高峰论坛)
论坛形式:论坛
论坛形式:专委组织
专业委员会:CSIG视觉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论坛介绍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通过机器学习方法从数据中学习特征进而生成全新原创的数据,是AI 从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创造世界的跃迁。所生成数据既能与训练数据保持相似,又能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自动生成内容可以在创意、表现力、迭代、传播、个性化等方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而打造新的数字内容生成与交互形态。ChatGPT是其在文本对话的商业化落地案例之一,其商业化发展方向还包括视频和动画生成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视觉内容开发、视觉艺术创作、数字孪生、自动编程等,以及新药物、新物质的预测和合成等。业界权威高德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数据将占据人类全部数据的10%,并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2022年五大影响力技术之一。

论坛主席

姓名:赫然
单位和职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简介:赫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识别、图像生成和生物特征识别,并应用到异质图像合成与识别、深度伪造与鉴别。研究工作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自然联合重点基金和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等项目支持。担任IEEE T-IP、T-BIOM、Patten Recognition和自动化学报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在本领域国际主流期刊IEEE T-PAMI和IJCV上发表论文23篇,获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青年论文奖、ICPR最佳科学论文奖、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CSIG自然科学一等奖。核心算法在国家重要领域的视频生成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已在军事、公安等国家重大任务以及华为智能手机、美团美食场景等民用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姓名:姜育刚
单位和职称:复旦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姜育刚,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APR Fellow。研究领域为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鲁棒可信人工智能。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上海市智能视觉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发表的两百余篇论文被引用万余次,构建的开源数据和工具集如VIREO374、CCV、VCDB、THUMOS、FCVID被国内外学者及企业频繁使用。获首届ACM中国新星奖、2015 ACM SIGMM Rising Star Award、201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2019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常务委员、CSIG多媒体专委会副主任及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常务委员、ACM TOMM等期刊编委、诸多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程序委员会成员。曾先后入选国家基金委“优青”、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报告嘉宾

姓名:彭宇新
单位和职称:北京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细粒度多模态协同感知、认知与生成

个人简介:彭宇新,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63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人工智能2.0”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副秘书长、提名与奖励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以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宝钢奖教金优秀奖,2017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主持了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30多个项目,发表论文180多篇,包括ACM/IEEE Trans和CCF A类论文80多篇。多次参加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举办的国际评测TRECVID视频样例搜索比赛,均获第一名。主持研发的跨媒体互联网内容分析与识别系统已经应用于公安部、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单位。担任IEEE TMM、TCSVT等期刊编委。

姓名:吴小俊
单位和职称:江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图像内容生成:是否存在性能极限?

个人简介:吴小俊,江南大学至善教授、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IAPR Fellow)、亚太人工智能协会会士(AAIA Fellow)、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模式识别与计算智能工程实验室主任、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从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本(一本英文专著,CRC出版)。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科技奖励20多项,其中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多个国际竞赛冠军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合作者Josef Kittler院士获2015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和2016中国政府友谊奖;曾在英国、法国和港澳台地区留学和学术访问。曾担任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主席和大会报告人。现任IEEE智慧城市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本国际期刊主编/编委、教育部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姓名:左旺孟
单位和职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预训练生成模型的小样本域自适应与定制化生成

个人简介:左旺孟,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底层视觉、视觉生成、视觉理解和多模态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在CVPR/ICCV/ECCV/NeurIPS/ICLR等顶级会议和T-PAMI、IJCV及IEEE Tra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任ICCV2019、CVPR2020/2021等CCF-A类会议领域主席,现任IEEE T-PAMI、T-IP、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期刊编委。

姓名:赵德丽
单位和职称::阿里巴巴达摩院基础视觉团队总监

报告题目:Unleashing the creativity of AIGC with Alibaba Composer

个人简介:赵德丽,阿里巴巴达摩院基础视觉团队总监,带领团队从事视觉大模型的研发工作。最近,德丽的团队发布了阿里巴巴通义大模型2.0版本Composer,一种可灵活定制化和创意生成的图像生成大模型。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德丽曾在HTC和小米分别任职研究经理和总监。德丽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六年时间,从事AI算法研究工作。德丽在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方向有将近20年的积累,目前主要聚焦在生成模型、多模态学习、和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在生成对抗网络、扩散模型、基础模型、和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方向做了一系列的引领性工作。

论坛日程

5月13日 下午